案例中心

广西 口号

2025-07-15

南国边疆,山海相约。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坐标上,广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转型发展,提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一区),建设全国重要产业基地与宜居康养新家园(两地),构建连接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一通道)”战略体系。这一战略既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度呼应,也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路径的创造性探索。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工业对GDP贡献率达45%,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稳居西部和边境省区首位,印证了战略实施的初步成效。

产业振兴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工业脊梁的科技赋能

广西启动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统筹超400亿元资金投入工业领域,推动工业投资占固投比重达40.7%。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产量成倍增长,首条民用航空轮胎生产线建成投产,首次实现汽车面板本地化生产,标志着产业链高端化突破。科技“尖锋”行动突破关键技术254项,新备案专利产品增长74%,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彰显创新动能加速集聚。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农业跃升

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建成全国最大秋冬菜基地和“南菜北运”枢纽。2024年粮食产量达280.76亿斤,食糖产量全国第一,水果产量连续7年居首,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8%的背后,是种业创新与小型水利设施改善75.8万亩灌溉面积的硬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力。

开放格局与枢纽能级跃升

陆海新通道的硬联通

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提速,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前十,钦州港首次靠泊30万吨级油轮,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年开行破万列。高铁运营里程超24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龙滩特大桥获国际桥梁最高奖,平陆运河完成64.6%投资,立体交通网正重塑中国—东盟贸易流向。

制度型开放的软环境

广西 口号

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在建项目投资超万亿元,跨境产业链项目达146个。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集成改革,中柬(北海)产业园中国—东盟水果交易中心平台相继落地。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区域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启动建设,为数字丝绸之路提供基础设施保障。2024年对东盟进出口增长16.5%,印证开放红利持续释放。

生态康养与文旅融合创新

绿色本底的生态实践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1%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98.2%近岸海域优良水质92.9%,三项指标领跑全国,为“宜居康养新家园”奠定生态基石。“桂林长塘水库”“玉林龙云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构建人水和谐新范式。

文旅品牌的数字赋能

自治区文旅厅推出“我爱广西”新媒体宣传奖励计划,设立100万元基金激励创作者。要求作品添加#用镜头表白广西话题,聚焦本土原创内容,2024年广西接待游客量增10.8%,旅游收入增11.1%。在“三月三”活动中,“普法+AI”互动体验将法治文化融入民族节庆,开创文旅融合新场景。

民生根基与治理现代化

共同富裕的边疆答卷

2024年民生支出增长6.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7.1%)显著高于城镇(4.3%),脱贫地区收入增长7.6%领跑中西部。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县全覆盖,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县,体现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AI赋能的治理变革

司法系统率先探索“AI+法治”模式,智慧立法平台集成DeepSeek等模型,完成14部法规起草审查及114部规章清理。行政执法平台提供类案推送文书生成等AI服务,法治评估系统纳入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为边疆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结论与展望

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本质是以开放牵引产业升级以生态赋能民生福祉以创新重塑边疆优势的系统工程。其成功实践为陆海统筹型省区提供三大启示:

云顶集团3118

一是 “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需延续工业投资占比超40%新产业贡献率50%的发展路径,强化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等链主企业培育;

二是 “边境区位”向“枢纽功能”跃升,应加快平陆运河经济带中柬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探索跨境数据流动规则试点;

三是 “民族特色”与“数字治理”互嵌,可推广“我爱广西”新媒体传播模式与AI立法平台经验,建构文化认同与智慧治理双轮驱动的边疆治理体系。

未来研究可聚焦两大方向:

其一,沿边地区如何通过跨境产业链分工(如中越德天瀑布旅游合作区)深度融入RCEP价值链;

其二,生态资源资本化路径创新——参考林草产值破万亿经验,探索喀斯特地貌碳汇交易机制。正如广西“十四五”规划所期许的“建设壮美广西”,这片曾见证胡焕庸线东西失衡的土地,正以边疆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书写生动注脚。